原标题:贾玲,真的快乐吗?
我以前真的很讨厌我自己,过于善良,过于迁就别人,为别人考虑得比较多。但后来我发现,其实在乎别人会让我快乐,我也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。——贾玲
新京报资深记者 周慧晓婉 人物摄影 郭延冰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
前几年流行一句鸡汤文:每个喜剧演员都有自己悲伤的一面。关于贾玲,网上也有一个讨论——她是真的快乐吗?
为在台上博观众一笑,她不惜牺牲形象,扮演着“女汉子”。想做喜剧,似乎就要忘记美。那么,甘愿为喜剧“豁出去”的贾玲,真的快乐吗?
 ▲人物摄影/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
听到这个问题,眼前的贾玲忽然提高了说话的音量,“我是真的很快乐啊!这有什么好探讨的(笑)?一个不快乐的人怎么可能到处‘演’快乐,人生不要想得那么矫情。”
做一个让人开心的人并不累,这是贾玲近些年参悟到的真理,她并不认为台前幕后的悲喜反差有多深奥,她很确信让别人开心,自己也会开心,周围的氛围跟着愉悦,这种生活状态是能给每个人带来舒适感的。
对于此时的贾玲来说,生活似乎没有任何可以抱怨的地方。
曾经有人问她愿意坚持什么,她比谁都笃定自己对喜剧的热爱:“一步步能走到今天,是观众对我的包容和喜爱,我很珍惜这一份寄托。”她说,她是幸运的,“如果我坚持来坚持去,到今天依然无法成功,可能会去抱怨,但我现在能被这么多观众喜欢,已经没有任何值得我喊累、抱怨的地方了。”
《你好,李焕英》
——是她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
如果真的能让贾玲穿越回1981年,她想改变什么?她思考片刻后说,“我没什么特别想改变的(事),只是希望我母亲能快乐。”
2016年,贾玲成立大碗娱乐公司,第一个作品就是她为纪念母亲而创作的小品《你好,李焕英》。观众对这个小品的评价是:愿意回看千万遍,却不愿意让贾玲演第二遍。母亲的意外离世是贾玲心中永远的遗憾。
19岁那年,贾玲的姐夫打电话告诉她“妈妈没了”,让她回来见最后一面。但赶回家的她,依然没有见到那最后一面。贾玲曾一度认为,这让她的人生始终缺了一角,再也快乐不起来了。直到演完小品《你好,李焕英》后,她觉得自己心情好了些,也释怀了不少,那一刻她想应该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,除了能弥补妈妈去世的遗憾,也因为意识到如果自己年纪再大一点,穿越回1981年时就很难再扮演当时的自己了,她决定把自己的遗憾与爱都寄托在这部电影上。
“也想把我和母亲以前的相处方式与快乐时光告诉大家,那是我最珍惜的日子,如果观众看完电影能想着给自己妈妈打个电话,我就满足了。”
|